阅读历史 |

第429章 我怎么这么倒霉呢(1 / 2)

加入书签

疲累的不止是岳川,还有匈奴人、西戎人。

被华夏诸国的新型骑兵一路追杀、驱赶,匈奴人和西戎人都发挥祖传手艺,打不过就跑。

区别是,西戎人跑熟练了,二话不说,集体往西。

匈奴人还没跑过,有点不熟练,一部分人往北、一部分人往西。

往北跑的匈奴人,基本没治了。

因为中原骑兵队伍在“神秘商人”的支持和怂恿下,也跟着向北,寻找传说中的狼居胥山和屠龙宝刀。

倒是往西的匈奴人,侥幸捡了条命,还半路上遇到了西戎人。

“哎呦,跑路呐?”

“好巧啊,我们也跑路呐?”

“你们被谁揍的啊?”

“秦国啊,你们呢?”

“哈哈,我们被晋国揍的。”

不知道为什么,匈奴人竟然生出一种优越感来。

同样是被揍,但晋国的实力比秦国更强,还是霸主国家,挨晋国的揍就得比挨秦国的揍高一级。

西戎人一琢磨,还真是这个道理。

“但是我们祖上杀进中原,攻破了周天子的都城哦~~~”

匈奴人瞬间哑火。

祖上没阔过,难受。

匈奴人真正建立起统一的政权,是在两百多年后的冒顿单于时期,白登之围差点干死刘邦。

之后就是长达百年的汉匈和亲。

直至汉武帝出道未半,花光六代预算,彻底干翻匈奴,使其分裂为南匈奴、北匈奴。

南匈奴打不过就加入,归顺大汉;北匈奴打不过就跑,向西迁徙。

然后就发现,中亚这些小部落真垃圾。

一路杀过去,最终打到欧洲,欧洲全是野人,连像样的部落都没有,更垃圾!

据说现在的匈牙利,就是匈奴人后裔。

因为《马政》对华夏诸国的影响,使得骑兵横空出世,匈奴人还没组建起统一的政权就被迫西迁。

倒是在西迁过程中完成了政权的统一。

顺然顺序颠倒了一下,但结果都是西迁,差不多。

还有就是,这顿打没白挨。

匈奴人设伏反杀了一些实力弱小的骑兵队伍,缴获了马具,得到了马镫和马鞍的秘密。

西戎也差不多,也在战争中学到了新技术,正磨刀霍霍,想要试一试新式骑兵的威力。

但是仔细评判了双方的实力,匈奴和犬戎同时打消了干一架的念头。

不值得,不值得!

然后就是前路的选择。

经过一番商议,匈奴决定向西。

犬戎则打算避开匈奴人锋芒,折转向南。

历史大势还是原来的历史大势,只不过细枝末节稍稍有些区别。

与西北的克制不同,东南方发生了一个让史学家哭笑不得,都不好意思往史书上写的事件。

春秋时期,东南方也有两个存在感极强的国家。

一个是吴国,一个是越国。

吴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,姬姓,疆域大致在长江下游地区,也就是现在的江苏、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,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。

越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,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,国君为姒姓。疆域主要以绍兴中心,包括了今天的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。

这两个国家不强不弱,只是因为远离中原,名声不那么响。

但是随着晋、楚争霸,这两个国家逐渐进入到中原诸国视野中,联系越来越紧密,互动越来越频繁。

晋国扶持吴国,给楚国小刀扎屁股。

楚国为了保障后庭安全,扶持越国牵制吴国。

所以,吴、越两国的关系就像姜国和杨国,都是大国争霸的马前卒。

只是这个时代的人比较淳朴,收钱就办事,绝不会装模作样哄骗老大哥军费补贴和经济援助。

吴国跟楚国是真打。

真到什么程度呢?

管你什么大国,管你什么霸主,就是干你!

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和《史记·楚世家》的史料可见一斑。

吴、楚越边境有两个城,钟离和卑梁。

两城中间有两个村,两个村中间有一棵桑树。

然后,两个女童为了争这一棵桑树上的桑叶发生口角。

古时男耕女织,养蚕需要桑叶,除了自己房前屋后的桑树,外面野生的桑树也是争抢的资源。

古时男人为了争水、争地爆发的宗族械斗,比战场上血腥多了,两个小女孩的吵架估计也不怎么文静。

反正,太史公没写,只是一句“争桑”草草略过。

然后呢,忍一时越想越气,退一步草泥马的,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了,于是带上哥哥姐姐俵兄俵弟一起二战,由此演变成推搡、互殴。

再然后,钟离这边的人多力量大,把卑梁这一家被打死了(灭卑梁人)。

消息传到卑梁城,吴国的父母官气炸了,去他娘的国际友人,去他娘的外交影响,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搂母猪。

吴国这位父母官直接带着手下冲到对面,把行凶者灭门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