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以劳代赈(2 / 2)

加入书签

路,用草药煎煮的药水铺撒防止野草再生,再用大石铺设路面,最后用沙平整路面。

允初一听,粗略算了一下,也无需多少银钱,怎么连路也没修出来。

“王爷有所不知,除了官道往来行人众多,其他路或许只为一村一户,算下来所需银两过多,劳力过多,得不偿失。”

简而言之,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,性价比不高。

赵平安说着也连连叹气,“修路多是强征徭役,冬日地面冻结,药水无法渗透,春夏秋又值农耕,若是皆去服徭役,那地里的庄稼也就无人料理采收……”

无粮可交税,又必须交税,是要出人命的。

“难怪如此困难。”允初也想不出法子,如今农耕有工具,多数还是靠人力。

“那就没有办法了么?”黛玉不太了解这些,直觉告诉她,是有办法的,怎么可能必须只择其一呢。

“也有的。”薛帆在一旁道,“去岁臣在巡查时见过某地水涝之后官员以劳代赈,就是在赈灾粮送到之前,召集百姓挖渠排水劳动者有粮可食,男女老幼皆如此。不能吃饱,却让百姓饿不死,也能抢一些受灾不重的粮食。”

最重要能让百姓无心思考别的,不会受人蛊惑以致造反身高乱。

这些便不能与他们说了。

“此法可用于青黄不接时百姓耕作之余。”赵平安瞬间顿悟。

青黄不接是指庄稼还未成熟,粮食已经吃完的时候,这时间也是百姓相对闲暇,又吃不饱的时候。

“若在此时有银钱粮食,想必修路也不是难事,更甚要挖渠也有的是人。”

原先没想明白的,此刻也明白了,允初有银子,只是不知如何修路,如今有了想法,也就思路清晰。

“如今若是用银粮召人修路,可行?”

“其他村不晓得,王爷只用粮食也能让我们村的人修路。”霜冻不算什么,没吃没喝才是要命的。

“那我写信回京问问。”允初火急火燎的写了一封信,他想看看在离开前的短短数日,能修出什么样的路来。

黛玉在他写信时,坐到薛帆身旁,小声问:“薛大人,你有法子每年挣百万银两么?”

薛帆差点被茶水呛到,这么小的人儿就知道百万银两了?他家中十岁的儿子都没有这个概念,当真是生在富贵窝里的主子。

“能。臣去岁奔走各地交易,挣了八十万两银子。”

皇商这个身份也限制了他的发展,他知晓皇上与允初关系亲厚,便压低了声音道:“若能施展拳脚,臣挣的银子能翻十番。”

皇商归根结底还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捞钱,能做的买卖都是见得了人的,也不得罪人的,更多是从日常物资入手,小钱凑成大钱终究太慢。

“王妃要知道,富人的钱才是最好挣的。”薛家被晋商排挤,哪怕他守住祖业,也难更进一步,若能跟着允初未尝不是好事,他年岁小也不会畏手畏脚。

加之先前的言论,是要为百姓做事。

他必须扒着允初,考核后也得赶紧想办法再出京。

“那我让允初将你从皇上手中要过来。”黛玉一脸认真,随后蹬蹬蹬的跑上楼去,生怕慢一步薛帆不答应。

薛帆坐在椅子上,顶着大太监张保似笑非笑的表情,默默擦汗。

完咯。

只想到小孩子不畏手畏脚,也忘了他还是皇上的马前卒。

如今只能祈祷皇上真让他跟着允初允初做事,不然回京城就没他好果子吃了。

黛玉将薛帆说的都与允初说了,又添了一句,“我要学挣银子,不知何时才能学会,薛大人会挣银子,在我学会前先让他挣吧。”

允初看她抱出自己的木匣子,一副认真至极的模样,“我有银子,可做本金,挣的银子都给你用,修路铺桥或是给百姓买粮食都行。”

黛玉觉得自己可聪明了,只需出银子就能收获无数银子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